本港院校近年揭發多宗假學歷個案,有人涉嫌偽造本科學歷報讀碩士課程。廉政公署近日推出最新《大專院校收生防貪指南》,提出院校多項常見不足之處,例如監察寬鬆、學院或學系嚴重依賴人手,建議利用人工智能(AI)和大數據技術確保收生公正,又提醒學校勿觸犯《防止賄賂條例》。廉署向全港所有大專院校派送《指南》,亦會向內地院校推廣《指南》。
《指南》共63頁,首3章介紹相關法例、公共機構的行為守則,以及院校完善管治架構的要素。隨後2章則指出大專院校在收生程序的主要貪污風險,如隱瞞和提交虛假學歷等,並就各申請程序逐一指出值得注意的地方,例如確保試題保密、面試由最少兩位面試官考核等。
《指南》提及,有院校的個別學院或學系的電腦系統之間,數據不能互通,校方須嚴重依賴人手處理跨電腦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,導致效率低及易出現人為錯誤,是常見不足之處之一;又指由於院校的使用者帳戶的管理寬鬆,如共用帳戶,導致收生程序問責不足和減低追溯性。《指南》亦提到,院校監察寬鬆,例如未向主管就核實學歷的主要步驟出現遺漏作警示,導致收生程序不合規。
廉署建議將收生程序數碼化,在電腦系統內加入保安管控措施以保障資訊安全。署方舉例,指院校核實申請人資歷時,可利用AI和大數據技術,檢查申請表和網上面試有沒有AI生成的答案、有否可疑的電郵網域,或同一批申請中出現相似的評級,甚至相同的錯別字等。
廉署防止貪污處助理處長卓智欣表示,《指南》協助各大專院校完善收生制度及內部監管機制,確保收生程序公正和有公信力,有助政府有效向國際推廣「留學香港」品牌。
教育局長蔡若蓮則認為《指南》有助保障學生公平競爭學位,亦向全球宣示香港對學術造假「零容忍」的堅定立場,展現香港在維護教育公平與學術誠信方面的決心。
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(教學)馮志雄認為,《指南》內防貪措施和建議有助維護大學的信譽和公信力,「讓同事及同學們都知道,香港的大學所收的學生,都是符合資格的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