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中国台湾的电影《周处除三害》引发了两岸三地的网络热议,电影引用古文典故,结合黑帮复仇、犯罪动作、暴力美学。特别是这么一部“以暴制暴”的犯罪电影对大陆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。
除了电影本身以外,这部电影有一个亮点就是它的名字。
第一眼乍一看,还以为是一部中国古代戏剧或武侠片,但实际剧情却完全不相干。只是借鉴了这个故事的引申义,就是“以暴制暴”的除恶方式。但这个名字来自中国文学典故,实在“太中国化",如果是非华人,估计很难看得懂,带有深深的中国文化烙印。从一个侧面,台湾的“去中国化”非常失败,绕来绕去,还是离不开中国元素。
民进党执政以来,总是透过各种方式弱化、淡化岛内的中国元素,千万百计“去中国化”。陈水扁政府执政时期,推动“台湾正名运动”。不少带有“中华”、“中国”字样的政府机构也纷纷改名,如“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总会”改为“国家文化总会”,中华民国侨务委员会的英文由Overseas Chinese Affairs Council改为Overseas Compatriot Affairs Council,中央银行的英文由Central Bank of China改为Central Ban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(Taiwan)。国有企业中国石油改为“台湾中油”,中国造船更名为“台湾国际造船”,中华邮政也曾改为“台湾邮政”(后复更名)。民进党政府也要求带有“中华”、“中国”名称的大学改名,但被学校抵制而没有成功。
蔡英文政府执政时期,民主进步党美西党部主任委员杨琬柔于第17届第1次全国党员代表大会中临时提案,强调中华民国护照改用Taiwan、中华航空等中华民国公营事业正名为“Taiwan Airlines”。兼任民主进步党主席的蔡英文全都裁示,交付中央执行委员会研议。2020年立法院长游锡堃提出应该将中医和中药改为“台医”和“台药”。
同年,台湾“国教院”公布“12年社会领域课纲草案”,高中历史课纲将不再分“台湾史、中国史、世界史”,将中国史并入东亚史,课程分为“台湾、东亚、世界”三个分域,大幅删减文言文内容等。
最著名的事情莫过于,2021年新版台湾护照发行,中华民国的英文“Republic of China”缩小为肉眼不可见的国徽装饰,同时将台湾的英文"TAIWAN"放大为封面最大字样。
但与越南及朝鲜不同的是,台湾社会的主体具有汉族血统及其文化传承,且长久以来通用语言也都是汉语系。台湾在这运动之前的国族认同,基本为华人认同;而且语言也是普通话、闽南语或客语。
所以当《周处除三害》这部电影出来以后,观众第一眼还以为是中国大陆电影。外国观众即使懂汉字的,大概率也没听过这个典故,也不知道其中的奥义。而直接看它的英语名《The Pig, The Snake and The Pigeon(猪、蛇、鸽子)》更是一头雾水,如果不是对佛教很理解,不可能知道它是“贪嗔痴”的意思。
台湾很多文化来自中国大陆,语言文字这些自不必说,其它方面更是不胜枚举。比如春节、端午节、中秋节,是台湾汉族的三大节庆,而每逢元宵节、清明节、中元节、七夕等传统节日,在台湾民间也有相同或带有特色的庆祝礼俗。
台湾民间信仰是台湾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信仰,包括揉合华人民间信仰“道、释、儒”三教合流的汉人移民信仰,也包括在地英雄名人神格化,也包括王爷千岁信仰。还有台湾人最信奉的妈祖、关公,皆是来自中国大陆。
台湾人最引以为豪的牛肉面、卤肉饭、臭豆腐、肉粽、蚵仔煎、豆花、饭团、烧饼、油条、豆浆等,很多都是来自中国大陆。像有名的“康师傅”牛肉面,其实是四川的牛肉面传到台湾,再加工改良后又“倒流”回大陆。
台湾如果要真的完全“去中国化”,估计到最后会发现自己也没有什么文化可研。就像洋葱一样,拨开一层一层之后想看最中间是什么,最后发现中间是空的。